当前时间是:
  • 加入收藏
  • 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21浏览次数:640

    【摘要】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德育的再次关注。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反之亦然。本文从德育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并尝试提出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创新之举措。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德育

    作者简介:王石(1979-),男,硕士,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逐渐迈入了网络大众化的时代。网络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空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道德与观念,尤其是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双重作用

    (一)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网络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提高。 过去,传统大学德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传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部分。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 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通过网络,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

    3、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力。由于对网络文化采取开放式的松散管理,这为一般学生任意选择不同的功能区提供方便。但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通过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使得互联网上出现数以万计的网络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了数不胜数的信息,其中有真理,也有谬误,有科学,也有伪科学。大学生在接触了大量不同观点和真假难辨的信息后,容易发生思想波动,从而造成对学校思想教育的漠视。

    2、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致使一些大学生迷失方向。不可否认,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人们的生活。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时间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那些千变万化的信息,许多大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发育的生理成熟期,对性知识想了解又羞于启齿,在“不择食”的情况下到处寻找这方面信息,特别是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正好为某些人的这种“窥淫”心理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大学生轻而易举地从色情网站中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网络与大学生的道德互动

    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渗透。由于网络大众化的趋势,网络生活占据大学生生活越来越大的比重,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知甚至也开始从网络中获取[i] 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综合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信息最终会渗透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这要求我们对网络普及下大学生德育引起注意。

    2、大学生道德认知反过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与其他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网络是双向互动的媒体平台,人们既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也可以把自己已有信息和观点传送至网络上,这些又成为网络中的新信息供其他人共享。网络文化由于大学生这个较高素质群体的参与变得更加进步和丰富,但是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偏差也会在网络中体现。所以有学者认为,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不仅要关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更需要关注大学生对网络的影响。[ii]

    二、德育关注:大学生网络自由与网络安全

    1、大学生网络自由的倾向及其德育引导。开放的互联网是自由的和可以互动的领域。任何人尽管在现实社会中有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学历水平高低等方面的不同,但在互联网之中却都是平等的。只要有兴趣,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入网络空间发表观点,甚至自由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说任何想说的事,发布自己想发布的任何信息。

    与传统的传媒相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向所有上网的人开放个人发表意见的环境和技术手段。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为此,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网民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既不为所欲为,也不人云亦云。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绝对的自由必然导致自由的滥用,网络上的自由是以现实中法律规定的自由相一致的。作为负责任的网民,对自己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言论应当负责任,大学生应成为理性的网民,致力于创建一个理性、自主、真诚沟通的网络环境。

    2、大学生网络安全的德育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全球性网络文化背景下,在方便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的境地。因此要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引导,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互联网中并不存在超越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某些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互联网对别国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扩张与文化渗透,把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始于美国而又以英语为最主要语言的互联网,其西方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渗透的倾向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既要充分利用和吸收网络文化中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辨是非的能力,并增强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在保持中华文化民族特色的同时,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网络大众化趋势下的德育创新

    1、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与构建网络诚信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健全网络文化立法和各种管理制度,制裁各种不良网络文化行为,适度运用信息屏蔽和信息过滤等技术手段,清除各种垃圾文化,打造绿色生态网络文化空间;另一方面,要坚决杜绝那种单纯依靠信息的“屏蔽”、“过滤”、“删除”等技术手段堵塞信息传播渠道的简单管理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虽然行之有效,但却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相背离,在净化网络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堵塞了网络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道路。所以,必须遵从网络文化自身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性“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德育工作,既尊重差异、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iii]

    目前我国网络发展的很大的障碍是诚信问题。网络诚信问题主要包括网络内容的真实性、抄袭模仿、网上交易的欺诈,以及包括淫秽、邪教宣传等的不良信息。未来要加强网络诚信机制建设,推动诚信与利益捆绑是可行的举措。[iv] 在高校也可以考虑实行大学生的诚信与“利益捆绑”,该“利益”包括评分、评优、德育评价以及大学生信用记录。笔者认为“利益捆绑”可以作为高校德育评价机制来推广。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填补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空缺。大学生生活越来越多被网络占据,也是与部分大学生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空缺有密切关系。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具有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如通过宣传画册、知识长廊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校园信息等;通过社团组织(学术沙龙、读书组织等)开展活动(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知识的厚重和思考的魅力。第二,打造一个优质的校园网络。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媒,与报刊、广播、电视传媒一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它更有反映真实的社会的功能。校园网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不能只是满足于传播行政工作文件、通知、通报。因此,校园网络工作者及宣传部门应尽可能地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对于真实有益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扩大影响,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第三,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吸引广大学生上校园网的热情和兴趣。第四,高校网络可以利用知识优势,鼓励专家教授开设有特色的博客或者网站,向网络成员展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

    3、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激励系统。当前的工学结合是社会对高校的需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同样为社会和岗位所关注和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目标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需要,应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调整对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与大学生自身需要相结合,不断根据学生需要调整德育微观目标,并在变化中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灌输,更多的应是结合大学生实际需要调动、调节和激励,将道德要求化为大学生自己的道德需要,使他们产生一种对更高层道德的追求或欲望,从而由他律升华为自律,将道德规范变为一种行为自觉。对于学生德育的评价,也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并将德育评价的结果作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激励动因,以便在随后的道德行为中更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的道德目标,这就是说,德育工作应从德育目标的建立,到德育结果评价都应充分考虑到道德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激励系统。



    [i] 毛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

    [ii] 肖剑.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iii] 于海波.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4

    [iv] 参见:新浪教育新闻,http://tech.sina.com.cn/i/2007-03-19/14241422815.shtml

    学校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鸣新中路28号
    联系电话:0519-86335118、863350 邮政编码: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