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强化使命担当,5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军民融合”案例编写组30余名师生走进常州市天宁区双拥馆,开展了一场“带着问题来,带着收获走”的创新思政实践课。
以问题为导向,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活动创新采用“问题链导学”机制,案例组教师围绕研学主题,结合国情生况,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式问题。例如:“从‘小米加步枪’到信息化强军,科技如何赋能国防现代化?”“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双拥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进双拥馆,通过图文展陈、实物模型、互动影像等载体,系统学习国防科技演进、常州军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了解双拥工作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挖掘了5个典型双拥案例,包括抗美援朝时期的常州军鞋厂、新时代军地共建智慧城市等跨越时空的故事。
以讨论促思考,碰撞青春思想火花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聚焦“历史使命与青年责任”展开热烈讨论。在“科技强军”展区,同学们结合国产航母、北斗导航等案例,提出“创新是国防安全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文化铸魂”展区,同学们自发开展“常州三杰精神当代传承”微讨论,结合新媒体传播、人工智能等专业视角碰撞思想火花。带队教师凌烨丽表示:“学生们的思考既有家国视野,又能落脚于个人发展,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格局与担当。”
以实践育初心,凝聚青春奋进力量
“触摸褪色的军用水壶,我读懂了什么叫‘把人民放在心头’。”“一件件历史实物让我真切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温度,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双拥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指引我们投身强国建设的灯塔。”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写下感悟。活动结束后,团队拟将研学成果转化为军民融合创新案例。
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持续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生动缩影。通过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场景化、互动化教育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作者:凌烨丽)